走进莱芜区口镇街道办事处二楼的调解工作站,墙上一张张照片悄然讲述着“口镇大妈”的故事。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只要她们出面,常常能迎刃而解。
“口镇大妈”,正是莱芜区破解“基层人少事多、老问题不断、新矛盾迭起”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75岁的常爱英是口镇街道申陈村有名的“公道人”。她热心“管闲事”,谁家闹矛盾,她都愿去“说和说和”。六十年来,她逐渐悟出一套“五官工作法”:耳朵听、眼睛看、双腿跑、头脑想、嘴巴讲。
“群众工作不光要靠耳朵听,更要靠一双眼、一对腿、一个头脑、一张嘴。”常爱英说,“耐心倾听是前提,听的过程做分析:一双眼睛看需求,一对腿脚摸家底,一个头脑出主意,一张嘴巴理关系,只要用心用情,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靠着这套“五官工作法”,她察言观色,从群众的无声处读出声音。经过她的调解,很多复杂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她也成为被群众信服的省级“优秀人民调解员”和“优秀妇女干部”。
常爱英还自创“六口调解思路”,即众口难调、苦口婆心、众口一词、金口玉言、心服 口服、交口称赞,“六个口”循序渐进,更是得到群众充分认可。

常爱英和她的调解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推广好、利用好,推动全区矛盾调解和基层治理工作?
莱芜公安分局在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形式,在原有口镇申陈村60年矛盾纠纷不出村、陶北村50年上千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于去年5月组建“口镇大妈”人民调解团队,倾力化解村居各类矛盾纠纷,避免、减少“民转刑”案件发生,致力于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口镇样本。
“口镇大妈”人民调解团正式成立,66位像常爱英一样的调解员加入队伍,成为基层治理中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从传统调解到体系化运作
“口镇大妈”在口镇设立,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口镇街道企业多、项目多,流动人口多,矛盾相对集中。土生土长的“口镇大妈”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具有调解纠纷的天然优势,弥补了警力不足的状况。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工作思路,让警情“事事有人管”,把非警情类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
为把“口镇大妈”的经验有效落地,莱芜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五步调解工作机制:情感共鸣,拉近群众关系;厘清事实,耐心倾听诉求;情理交融,用情疏导情绪;引入法理,讲清讲透道理;跟踪回访,长期陪伴跟踪。除举办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还设立了“西瓜经费”,方便“口镇大妈”去调解矛盾纠纷时可以买个西瓜、拎斤鸡蛋,助力“口镇大妈”更好进门、更好说话。
从矛盾调解到长效治理
实践出真知。“口镇大妈”工作经验现已推广辐射莱芜区15个街道(镇)。截至目前,全区化解纠纷类非警务警情426起。
“口镇大妈”打通“重心下沉,民意上升”双通道,通过公安民警、基层调解员、社区工作者协同发力,对特殊人群、底层问题的情况掌握得更细,捕捉社会敏感点的能力更强,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更灵活。基层派出所、群众调解员与具体涉事单位“捆绑式”下沉基层,既能及时排查到各类矛盾纠纷,从源头上控制事态苗头,又能回应群众诉求,将筑牢基层稳定的首道防线建在百姓身边。

“口镇大妈”的作用不止于纠纷调解。
通过强化信息汇集,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当地有效配置公安民警、人大代表、基层司法员、百姓调解员、社区网格员等力量,发挥调解员、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和公安、司法“懂法、执法、有力度”的优势,贴近群众做服务,立足实际出方案,让其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千里眼”“顺风耳”“好参谋”。
延伸工作触角,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将各种资源握指成拳,能有效弥补基层力量不足的短板,做到高效补给力量、提高办事效率。由此,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提供服务,提高了基层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长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具有实践意义。
凭借一副热心肠、一张“婆婆嘴”,和一颗坚守公正的心,“口镇大妈”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和温度。在平凡中闪光,“口镇大妈”正用实际行动写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来源:“济南宣传”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口镇大妈”的调解江湖09-14
不能遗忘的“胜利坪”09-09
首问登记 闭环反馈!《中国纪检监察报》点赞镇雄把问题化解在家门口08-26
青海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08-24
长治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沁源分中心基层巡讲暨沁源县病案质控部和肿瘤医学质控部揭牌仪式顺利举办08-11
1.5万人次已享辅助生殖医保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