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卡尔动力于洋:单车L4级无人驾驶预计2028年后逐步成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29:00    

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在商用车及专用车领域,无人驾驶场景呈现多元细分特点,涵盖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末端物流配送小车、无人清扫车等低速场景,以及干线物流这类包含高速、国道甚至矿区破损道路的复杂场景。”

近日,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2025)召开期间,卡尔动力工程技术总监、工程技术高级专家工程师于洋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根据于洋介绍,卡尔动力目前主要聚焦于干线物流领域,该领域涉及高速场景、国道场景,也包括从煤矿运煤等路况较差的道路场景。他认为,以编队模式作为技术过渡,可以优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单车L4级无人驾驶预计2028年后逐步成熟。

编队运输模式突破商业化瓶颈

于洋表示:“我们聚焦干线物流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团队以往的技术栈侧重于公开道路无人技术,因此在向商用车领域拓展时重点关注该方向。尽管干线物流在技术和政策方面难度较大,但其市场天花板更高、容量更大,所以成为我们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

于洋表示,此外,公司也在关注矿山和港口场景,这些场景与干线物流场景具有关联性,目前我们的主要战略方向仍是干线物流。

于洋表示,我们主要从产品设计层面解决了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难题。团队原本拥有完整的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技术栈,但尝试将其直接移植到商用车场景时发现,若采用单车L4级无人驾驶卡车独立载货模式,商业推广和规模化复制难度极大,技术成熟度可能需要5—10年才能达到实用标准。因此,我们创新设计了“前车有人领航+后车无人驾驶”的产品形态。

于洋以鄂尔多斯特定场景为例,我们聚焦大宗货物运输(如煤炭、矿石等),这类场景通常存在固定长距离运输路线(如500—800公里),且货运量稳定——单条路线日均往返车辆可达500—1000台,车辆保有量可达3000台。在这样的场景下,队列运输模式相比单车运输具备双重优势:

首先是效率保持。“编队运输(如5车一组)与单车逐辆运输的效率基本持平,避免了因无人驾驶技术引入导致的运输效率下降和成本上升。”于洋表示。

第二是燃油经济性。于洋透露,通过自动驾驶精准控制车距,后车可利用前车形成的空气动力学效应降低风阻,实现约10%的燃油节约。由于燃油成本占商用车运输总成本的30%左右,这一优化可直接降低3%的综合运营成本。在物流行业毛利普遍偏低的背景下,3%的成本节约对利润提升的贡献比例尤为显著。

于洋进一步指出,目前3%的节约特指燃油成本。若从人力成本角度分析,以“一拖二”编队模式(1台领航车+ 2台无人车)为例,无人化率可达66.7%,相当于减少2/3的驾驶人员配置。人力成本在运输总成本中占比约1/3(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因此人力成本节约才是更大的效益增长点,燃油优化则是重要补充。

于洋认为,以编队模式作为技术过渡,可以优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单车L4级无人驾驶技术预计在2028年以后逐步成熟。

安全性是核心考量因素

于洋指出,在L4自动驾驶的落地和运营中有很多挑战,到现在为止车辆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了重要问题。

于洋表示,当前商用车转向、制动等核心零部件仍以纯机械结构为主,电动化比例较低,具备冗余功能的转向、制动零部件更为稀缺。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易受物理磨损、环境工况等因素影响,难以满足无人驾驶系统对零部件可靠性的高要求,因此提升零部件的稳定性与电动化水平是关键发展方向。

于洋还指出,自动驾驶系统缺乏人类司机的体感感知能力。传统驾驶中,司机可通过体感反馈(如车身振动)或听觉(如异常声响)实时感知车辆潜在问题,而自动驾驶系统无法通过主观感受识别异常,需完全依赖传感器与算法解析车辆状态,对硬件可靠性与数据采集精度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上述挑战,于洋认为,解决方案聚焦于车联网技术应用与运维体系建设。

于洋指出,后续将借助车联网技术,把车辆底盘及传感器传来的各类信息汇聚至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搭载的AI 模型,能够推断车辆存在的问题,像制动力不足、转向有临偏等,还能在前一天就发出问题警告,以便运维同事对车辆进行整修。

同时,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运维体系建设极为关键。由于过去服务站在智能化车辆运营方面经验匮乏,所以需要输出完整的标准体系和软件工具,以此提升车辆运维能力。

在技术路线上,于洋表示,商用车更倾向于使用激光雷达。“乘用车领域虽有部分企业提出纯视觉方案,但商用车领域几乎普遍采用激光雷达。”

于洋表示,企业采用视觉、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全360度覆盖的方案,主要原因在于商用车的运营场景复杂且部分场景较为恶劣。例如,在夜间无路灯的运煤路线等视觉方案难以应对的场景中,纯视觉方案仅依靠车辆照明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激光雷达则不受此类环境影响。从运营场景的差异来看,这种传感器配置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

针对“加装多颗激光雷达会导致成本过高”的观点,于洋分析,需结合商用车与乘用车的不同属性。“以当前成本为例,单台车辆加装5颗激光雷达成本约 为人民币1万元。在乘用车领域,消费者对15万—20万元价位的车型额外增加 1 万元成本的接受度较低,可能影响购买决策;但在商用车领域,对于L4级车辆而言,无论加装成本是1万元还是5万元,只要能通过自动化技术减少一名驾驶员,从成本节约角度看,一年内即可轻松收回传感器成本。这种计算逻辑的差异,是企业为适应更多场景并保障安全性,选择更全面的传感器覆盖(包括类型和角度)的重要原因。”他表示。

于洋强调,在技术实现过程中,安全性是核心考量因素——端到端模型属于非规则化技术,存在安全性难以验证且决策过程不可解释的问题。因此,公司在运行端到端模型的同时,同步运行基于规则的算法,以覆盖端到端模型可能出现的最差决策情况,避免因模型错误导致严重安全隐患。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宛玲)

相关文章:

【向新图强显身手——民营企业一线调研】 冈田智能:潜心自研,锻造国产制造“利刃”05-23

专访卡尔动力于洋:单车L4级无人驾驶预计2028年后逐步成熟05-23

华域汽车获融资买入0.13亿元,近三日累计买入0.31亿元05-23

2025年中国移动中资出海数智赋能合作大会成功举办05-23

榜样在身边|杨本凯:打通农文旅闭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05-22

特朗普施压沃尔玛“自行消化”关税成本05-19

新华鲜报|近6千亿元!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创新高05-19

违规进入景区溺亡,家属向21名同伴索赔86万?当地回应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