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理市保护高原湿地促进城市发展——洱海之滨 湿地生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9:12:00    

大理市城镇依洱海而建。通讯员 赵一舟 摄

7月24日,大理市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云南首个获此荣誉的城市。多年来,大理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高水平湿地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洱海湿地的治理目标从水质改善升级为高原湖泊湿地水生态的全面恢复,发展理念由直接利用湿地资源转变为依托生态空间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治理格局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与“生态之治”的跨越。

筑牢绿色屏障

雨霁云开,洱海之上白雾氤氲,澄波如碧玉,倒映天光山色。源自上游的清流蜿蜒穿过湿地,水草丰茂的湿地如天然滤池,涤净汇入洱海的涓滴水珠。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减排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大理市处于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接合部,位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上游。“洱海年平均出湖水量为8.63亿立方米,流域内的湿地资源极其重要,对于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下游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杜杨锋说。

在湿地保护修复、洱海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大理市以流域治理为指引,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60亿元,形成了流域化、高覆盖率、高质量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模式,构建起以洱海国家重要湿地为核心、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为支撑、9个县级一般湿地为基础的分级保护体系。目前,大理市湿地总面积达26782.15公顷,湿地率15.40%。其中,受保护湿地面积达25209.04公顷,保护率94.13%。

在田野乡间,大理市创新“种养结合”模式与星罗棋布的“万亩库塘”系统,有效拦截净化农业面源污染。在入湖河口,北三江(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湿地恢复工程投入1.26亿元,通过基底修复、植被重建等,构建起2500亩生态净化带,显著减少入湖污染。城镇村落中,一张由12座污水处理厂、30座村落一体化设施、3400公里污水管网和近10万座农户化粪池编织的截污治污网,覆盖治理全市91%的行政村,高效收集了94%的城镇生活污水。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大理市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极大恢复,构筑起了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2020年至2022年,湿地水质连续3年被评为“优”,2022年湖体透明度跃升至2.29米,创下近20年最佳。2023年1至8月,全湖水质达到Ⅱ类,持续保持优级且无规模化藻华。

守护生命之源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洱海湿地的观鸟黄金时节。湖畔、浅滩边,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拿起相机定格珍稀候鸟的身姿。近年来,彩鹮、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候鸟频频现身洱海湿地,印证了洱海湿地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鸟儿是湿地生态的晴雨表。”杜杨锋最惦记的就是这些候鸟,“一旦湿地受到破坏,候鸟的食物来源、迁徙路径乃至繁殖活动都将面临直接威胁。”监测数据显示,大理的越冬候鸟数量已从每年约2万只大幅增长至高峰时期的5万余只。此外,洱海湿地已记录到野生植物116种、野生动物218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23种,中国特有鱼类13种。

作为高原湿地城市,大理市90%以上人口居住在湿地周边。为有针对性地保护生态系统,大理市构建“政府引导、全民共治”模式,通过生态廊道建设置换开发空间,更借助科普宣教、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民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延续性贯穿保护始终,让生态保护模式从最初的应急治理转变为精细化管控。

如今,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为保护打牢基础,《家在大理》《永远的苍山洱海》等地方教材走进校园,“洱海保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生态廊道上晨练的市民、主动清理垃圾的志愿者、守护候鸟的观测者,共同构成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鲜活图景。

共享生态福祉

晨光中,罗时江湿地管护组组长苏继光踩着露水走上栈道,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洱海、保护我们的家园。”苏继光说,作为洱海主要的入湖支流之一,罗时江湿地通过其强大的净化和过滤功能为洱海来水过滤削减入湖污染物。

清澈的水体为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大理市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优化湿地农作物种植方式,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依托张福锁院士领衔的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团队,大理市构建了“作物增值、污染减排、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体系。在此体系下培育的首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理洱海稻米”成功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依托苍山洱海保护区、环湖湿地等优质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古城、双廊等人文古迹,大理的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触手可及的清澈洱海与优美湿地景观,延展着“风花雪月”的诗意画卷,吸引了八方游客,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创业就业机会。2024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955.4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138.1亿元。

“湿地城市的核心在于共生。既要让湿地滋养城市,也要让城市反哺湿地。”杜杨锋说。从“洱海清,大理兴”到“湿地城市,全民共护”,大理市用高原湿地保护的实践证明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更彰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璐瑶 秦蒙琳

相关文章:

大理市保护高原湿地促进城市发展——洱海之滨 湿地生辉08-23

迎泽大街西段路灯安装进入冲刺阶段 预计月底“上岗”08-22

世运会后文旅热度延续 天府新区以精品线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08-21

福建观鸟地图出炉!这些圣地别错过→08-17

守护绿水青山!内乡县法院开展“8・15”全国生态日普法宣传活动08-15

【省媒看金昌】金昌持续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08-11

城市公园装点美丽生活08-11

“桩”点生活 织密绿色出行网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