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沉浸式舞蹈表演,骑上氢能两轮车环游北江,与艺术家一起探讨生活,再随手来一杯特色饮品,漫步中山街感受穿越数百年的人间烟火……5月1日,假期第一天,位于南海丹灶的罗行艺术墟人头攒动,近两万游客汇聚于此,品味一场多元的文化盛宴,带动了全域旅游收入约216万元。
这里究竟有何魅力?当天,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暨“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骑行活动正式开幕。一连五日,罗行艺术墟将轮番上演精品当代舞演出、艺术展、茶话会、微研学、手工坊、分享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共同引燃属于新旧墟民的假日狂欢。
近年来,“水上南海”“文产特派员”“环两江先行区”等工作的相继推进,丹灶镇抓住艺术资源,提出了以人文为引领打造“四脉一核”的战略规划,其中的南沙涌艺术水脉便以罗行为焦点。
本次活动,是罗行的又一次蜕变。自去年开墟以来,罗行艺术墟从一条古朴的中山街,逐渐化身为佛山艺术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以“交易繁荣、交流文化、交汇美好”为目标,聚焦新老墟民的互动与共创,以资源汇聚融合的方式,不仅梳理出可供创新创业的空间,更打造出一个“全民共建”和“柔性治理”的丹灶样本。

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暨“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骑行活动正式开幕。
舞蹈激情澎湃,全方位演绎“罗行即剧场”
这个假期,罗行艺术墟用7组静态艺术展览 、9个艺术工坊 、10个舞蹈工坊 、15场特色快闪 、17场舞蹈展演等活动广迎八方来客;共计25位知名舞蹈导师、115名专业舞者为大家献上舞蹈盛宴。
去年“五一”,2024吾舞国际舞蹈节在罗行艺术墟举办。该活动由彭宇当代舞团倾力演出,吸粉无数,为百年旧墟注入了年轻活力,充分展现了丹灶人文经济的澎湃动能和巨大潜力。今年,彭宇团队将吾舞国际舞蹈节升级,再次以罗行艺术墟为舞台,探索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丹灶路径。

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以“竹”与“境”两大主题为核心。
据彭宇介绍,今年的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以“竹”与“境”两大主题为核心,围绕环境剧场这一概念,全方位演绎“罗行即剧场”的核心愿景。在这里,舞台不再是传统的剧场和舞蹈教室,而是延伸至罗行艺术墟的每一个角落,如大街小巷、街边商铺、艺术馆、小花园、水岸等地。
“处处是舞台,步步皆风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形式,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可赏、可玩、可体验。”彭宇表示,除“环境剧场”外,今年的舞蹈节还有很多其他创新之处。比如,舞团邀请了众多知名舞蹈导师和专业舞团,共同塑造“无国界艺术社区”的形象;运用氢能元素创作开幕式舞蹈,推出AI等融合科技的跨界舞蹈专场;利用罗行墟的建筑特色,打造了多个非传统舞台,推动旧墟更新与空间活化。此外,他们还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现代舞与“竹编”“龙舟”“武术”“烧番塔”等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充分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以“竹”与“境”两大主题为核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个演出环节,都包含了彭宇团队的独特表达。在舞蹈节开幕式演出中,观众们跟随舞者的舞步,游览在艺术馆、街巷、小公园之间。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演出,而是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很少这么近距离看舞蹈表演,好像是他们带着我们参观这里的大街小巷,给我们展示这里的一草一木。”游客陈先生谈到。
再如《床》这个观念舞蹈演出作品,就承载着一段青春的记忆。在彭宇看来,铁架床曾是很多人学生时代和青春岁月的见证者。于是他将床作为舞蹈的道具,舞者躺下去时仿佛在互相谈论梦想,起来时又仿佛一同经历了成长的磨砺。这部作品不仅唤起了观众对奋斗岁月的回忆,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舞蹈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观众们跟随舞者的舞步,游览在艺术馆、街巷、小公园之间。
此外,本届国际舞蹈节还设置了6场公益舞蹈工坊活动。活动由8名国内外知名的舞蹈老师任教,专业性强,各年龄层的人均可以参加。
丹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钟强表示,本届活动强调“在地发生、在地创作”。这不仅是一场国际艺术盛宴,更是丹灶践行“百千万工程”、建设环两江先行区的生动实践。丹灶要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在人文经济的征程中再出发,以人文重塑区域价值。
精彩持续不停,多元业态满足各式消费需求
全域舞蹈,不止舞蹈。“五一”假期的罗行艺术墟,精彩远不于此。作为一个敞开式的艺术乡创社区,罗行墟欢迎每一个想要拥抱的灵魂。
常态化的静态艺术展览,涵盖自然艺术、美术、装置艺术等多方面的艺术展品;多个艺术工坊的特色课程受到众多亲子家庭的欢迎;游客还可以参加“艺席茶”、糯米——大学生地方设计交流会、压力粉碎机·罗行五月社交酒局等活动,在这里与艺术家们面对面,分享技能、交流心得。
多样化的活动让人气快速回归,罗行艺术墟也在这个“五一”迎来了商业消费的显著增长。据统计,5月1日,罗行艺术墟区域内酒店、民宿入住率超9成。走到中山街上,放眼望去,本土特产、咖啡饮品、蛋糕烘焙、特色烧烤、文创产品、潮流配饰、互动游戏等各式各样的摊位沿街而立,琳琅满目。喧闹声、嬉笑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仿若回到了旧墟墟日的繁华。

罗行仿若回到了旧墟墟日的繁华。
“人生总要有理想嘛,我争取今天下午达成净赚1000元的小目标!”街上,一家蛋烘糕的摊位前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主理人何欣遥一边忙碌着手上的工作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丹灶一家名叫鹿川茶堂的老板张民龙一大早就特地来罗行设置摊位,“这里有舞蹈表演、有艺术展出等各种活动,人流很大,不愁没生意。”他谈到,他已经是罗行艺术墟的“常驻嘉宾”,也见证了这里逐步繁华的过程。
穿上一身优雅的粉色旗袍,提着复古的手提包,化上精致的妆容,市民黄满英用满满的仪式感,来罗行度过“五一”长假的第一天。她是丹灶本地人,在大家都远赴外地旅游的时候,她选择来到家门口的艺术墟度过一个“松弛”的假期。“我逛了很多地方,看了舞蹈节目,打卡了竹编艺术装置,美术展,文创小店,还品尝了文创雪糕。”家乡的变化让她兴奋,她希望,这里可以持续保持文化和艺术的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景点模式,让丹灶文化走向全国。
正如黄满英所言,不论是罗行还是丹灶,“特色”都是其发展的关键词之一。除了艺术,丹灶的氢能产业也是一大特色。南海是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地,目前丹灶在农业、工业、生活、交通等方面已构建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如氢水稻利用氢能技术提升水稻抗病能力;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示范线投产;“氢能进万家”示范社区丹青苑成为全国首个智慧能源示范社区;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覆盖物流、交通、市政等多领域。通过氢能多维应用,丹灶已经构建起氢能全场景生态体系。

当天,“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骑行活动正式启程。
本次活动中,丹灶就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创新融入了氢能车骑行活动,掀起新一轮人文经济的热潮。当天,“舞动两江·氢骑艺术”罗行艺术墟骑行活动正式启程。本次骑行活动全程15公里,骑行所采用的氢能自行车可以做到100公里长续航,搭载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能够为骑行提供强大助力。
这次舞蹈节将氢能两轮车骑行与艺术活动相结合,正是将“氢能+”理念与城市文旅相融合的创新尝试。钟强表示,未来,丹灶将继续加快氢能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连“点”成“面”,推动氢能产业链与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的协同发展,让科技与人文共生共荣。
艺术重塑乡村,打造“全民参与”治理样板
丹灶的改革发展,始终以“城乡融合、城产人文共舞”为底色。罗行艺术墟的蜕变,正是这一理念的缩影:人文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旧物业的盘活、城乡面貌的蝶变;氢能骑行与舞蹈节结合,实现了科技、产业与艺术的多维联动;通过艺术乡创,激活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审美自觉以及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罗行艺术墟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具体来看,罗行艺术墟自开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开放包容的创作环境,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
国际知名艺术家向阳在这里实现了自己“造船”的愿望,在丹灶立下全球艺术地标——新南海一号,并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彭宇带领团队在罗行倾注了大量心血,将旧粮仓改造为舞团基地,并在这里创作出了充满生活气息和现代感的舞蹈作品,为罗行艺术墟赢得了广泛关注。
此外,自然艺术家叶文与妻子张利华,艺术家胡次英、徐岚,艺术策展人夏诗源等众多艺术家也纷纷落户罗行,他们在这里开办工作室和艺术中心,举办艺术展览和交流沙龙,与村民共同创作出了许多带有罗行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

市民在罗行艺术墟喝咖啡,享受悠闲假日时光。
艺术家们的到来,不仅为罗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据统计,去年的“墟游记”就有1200多名群众参与其中。他们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和共创,让艺术真正融入了乡村生活,提升了村民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例如,来自山西的园艺师许琦,在这里导入“花园罗行”共建计划,带动村民主动认养、维护花木,本土企业捐赠光伏鸟窝,镇妇联携手女企注入资金活水,市政办清理街巷并主动捐赠苗木,多方携手、共建共创,让原本空旷的“边角料”场地重焕新生。
再如,今年3月,丹灶启动“借坐”罗行公共座椅艺术计划,艺术家们与村民一起设计、制作和安装了许多具有艺术美感的公共设施,为罗行艺术墟增加超过40个公共座位。这些艺术座椅凝聚艺术家、企业家、居民等多方共创的灵感巧思,是丹灶“艺企同行”的深度体现。

今年3月,丹灶启动“借坐”罗行公共座椅艺术计划。
除了“艺企同行”,文化释放的吸引力,还形成“艺文同行”“艺才同行”的成效。在本次活动中,就有6个主理人参与创生,携手为罗行打造更浓郁的艺术氛围;越来越多的青年来这里做社区志愿者、开店创业,丹灶女企业家协会对社区建设提供大力支持;佛山市莱润新型材料建设公司、佛山市安芯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等丹灶本地企业也参与进来,通过自己资源助力罗行建设。此外,南海救助站的公益慈善空间在罗行设立驻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也把传媒艺术团、市级招商资源引入乡村,罗行交汇共创小组更是集结了丹灶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妇联、团委等多方力量,形成“柔性治理”的新样本……
自4月正式启动招商以来,罗行艺术墟还吸引艺术创作、文化展示、商业休闲、旅游体验等多元领域的优秀主理人关注,截至目前,超30家意向商家来访洽谈。
罗行艺术墟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鲜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共创”模式,不仅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更让乡村振兴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建”,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统筹 | 毛蕾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宁 通讯员林静媚、谭绮君
相关文章:
五月罗行:舞蹈的澎湃、骑行的速度、艺术的创造力,在这里和谐共生05-01
广东启动“五一”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 “跟着龙舟去旅行”为消费注入新活力05-01
南部战区昨日深夜发声04-30
新时代文学的三个地标04-27
上车!记者带你全景探秘全国首列湖湘主题舒适型旅游专列04-26
遵义市2025年“绿书签行动”倡议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