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身体出现5个信号,说明血糖超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15:16:00    

血糖高了,症状通常不明显,但坏就坏在,它对身体的伤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表示,腿脚就像人体自带的“血糖仪”,这个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



血糖高,腿脚容易释放信号


血糖超标时,运输糖的血管往往最先受到损伤,其中,小血管受损导致的症状通常先于大血管出现。


在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不断攻击下,小血管的管壁内层被破坏,糖蛋白沉积在里面,让血管壁的厚度远远高于普通人。


而腿脚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会差一些,当高血糖导致血管管腔变小、病变较重时,缺血症状就会较明显,因此,腿脚容易释放信号。



另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足部溃烂坏死”是常见致残原因,也是花费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除了双足血液循环差外,足部承重大、易滋生微生物,鞋子不合适造成摩擦,都会增加烂脚风险。


5个症状提示血糖失控


长期高血糖,如同“把内脏泡在了糖水里”。当腿脚出现以下迹象时,记得查查血糖水平。


1 伤口不易愈合


高血糖会使伤口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皮肤自我修复能力降低,一旦出现皮损,往往迁延不愈。


血糖失控时,还可能出现无痛性水泡。这种水泡好发于双腿及足部,外壁薄,含有浆液,一般2~6周内会自行消退,注意不能抓挠。


2 瘙痒


血糖升高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就会导致瘙痒。这种痒主要发生在手脚部位,会有“蚁走感”,像是有蚂蚁在皮肤爬行,到了夜间往往更明显。


3 腿脚麻木


长期血糖超标,会对血管内壁产生不良刺激,出现“僵硬”的情况,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引起腿脚麻木。


4 出现“糖斑”


也叫胫前糖斑,表现为小腿前侧出现边界清晰的褐色斑块,不痛不痒,是糖尿病比较特异的皮肤病变。



5 皮肤皴裂


高血糖会损害自主神经,使皮肤因出汗减少而异常干燥。长期血糖超标还会使部分体液从皮肤流失,引起皮肤脱水,导致干燥。


控糖的两个核心:降、稳


控制血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的稳定。


因为血糖波动大,会导致并发症加速出现,包括心梗、脑梗等大血管病变,以及眼底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小血管病变。


一个简单的评测方法是:用一天内测得的最高血糖值减去最低血糖值,差值大于4.4毫摩尔/升,就说明今天的血糖波动过大。


当然,血糖也不是越低越好,成年2型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就能大大降低危害。


控糖重在坚持,以下方法有助降低并稳住血糖水平。


1 主食增加粗粮


将部分精制米面换成粗粮,有助延缓餐后血糖升高,比如薯类、玉米、山药、糙米等。



2 吃“硬”不吃“软”


食物越精细、越软烂,升糖越快;而那些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更有利于稳定血糖。


3 放慢吃饭速度


吃饭细嚼慢咽,一餐饭吃30分钟以上,有利于增加饱腹感,避免餐后血糖波动过大。


4 调整吃饭顺序


先吃菜和肉,进食快一半时再吃主食,会使营养素直达小肠,且有饱腹感,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但如果先吃主食,再吃菜和肉,就容易引起血糖波动。


5 健康吃水果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关注GI和GL两个值。


  • 血糖生成指数GI:GI越高,血糖升高越快,消化吸收越快,饿得越快。

  • 血糖负荷GL:GL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越不利于糖尿病人。


常见的高GI/GL水果有鲜枣、荔枝、葡萄、山楂,相比来说,苹果、梨、桃等水果升糖较慢。


6 烹调方式简单一点


比如,土豆做成泥,就比单纯煮土豆的升糖指数高;白米粥煮开花后,就比不煮开花时更易升高血糖。


7 早饭、晚饭早点吃


早饭早点吃,有助预防低血糖,尽量在8点之前吃早餐;晚饭别太晚,有助减少胰岛素抵抗,尽量在晚上7点前吃最后一餐。


8 将运动培养成一种习惯


运动不仅能降血糖,还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推荐有氧和抗阻运动联合进行。



丨来源:新华社综合自生命时报(受访专家: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陶小华 主治医师 丁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主管护师 王惠琴;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汪芳)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相关文章:

身体出现5个信号,说明血糖超标!07-21

演员罗家英自曝:正注射女性荷尔蒙07-19

TVB知名男演员去世07-16

赵本山女儿回应重度抑郁症复发,无法站立说话:不敢让我爸知道,老公为了我的情绪送北京一套房07-09

减肥必须少吃主食?这6个误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07-05

“终身携带,无药可治” 女子KTV唱歌感染病毒!07-01

查出这6种病别害怕 跟着专家科学去体检06-22

孩子出现频繁眨眼、干眼等症状如何用中医调理?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