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饱览山川美 领略人文情——新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21:27:00    

5月初,新疆伊犁巩留县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景色。本报记者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5月,新疆昆仑山景区,游客(左三)与舞台剧《神仙游昆仑》演员合影。本报记者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游客漫步在新疆伊宁市六星街。本报记者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与美。”新疆的辽阔土地上,不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岁月流转下的古老人文与现代风潮。而今,新疆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答卷。

2024年,新疆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2亿人次,同比增长14%;游客总花费3595.42亿元,同比增长21%,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行走在沙漠与绿洲的间隙处,漫步于冰川下的高山草原上,无论是敲开一扇维吾尔族民居的大门,还是掀开偶遇的一处哈萨克族毡房的帘布,都会惊喜地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新疆加强文旅产业集群建设的步伐,实实在在带动各族群众致富增收、提升各族群众生活水平。饱览山川之美、领略人文之盛、探寻心灵寄居,每位到访过新疆的游客,都深深体会了一把“最是新疆看不够”。

秀丽的风光唱响“大美新疆”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三山夹两盆”的壮阔河山,就像一本永远也翻不完的画册:春日的伊犁河谷,杏花盘着山腰层层粲然盛放;夏天的喀什古城,馕和烤肉的浓香流淌在街头巷尾;秋季的北疆草场,哈萨克族牧民正手持长鞭驱赶牛羊;冬雪里的禾木,“泼水成冰”成了当下年轻人的浪漫……

要问新疆哪里最为迷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毫无疑问,秀丽的风光是新疆之旅的顶级体验。

天山南麓的褶皱里,阿克苏的山水奏响了一曲自然奇观的交响曲。天山托木尔大峡谷以赭红色岩壁为纸、风蚀水刻为笔,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故事写成了“峡谷之王”的绝唱;塔格拉克村的草原,在春风拂过天山后,被新绿覆盖成了“云端上的绿野仙踪”。

清晨,随着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雪线被晨光唤醒,阿克布拉克村的炊烟袅袅升起,牧民图尼艾力·艾依热提正将新鲜的马奶酒装进玻璃瓶。

“三年前,这里连手机信号都不稳定。”在图尼艾力的老照片里,杂旧的小院、泥泞的小路格外醒目。现在,修葺一新的院落迎来了不少客人住宿。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聚焦打造“全域全季一站式体验大美新疆旅游示范区”和“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落地111个重点项目夯实旅游基础设施,“阿克苏号”“托木尔号”特快旅游专列发行,37条航线架起空中便捷交通。

“浙江援疆系统谋划并实施文旅援疆‘双珠’计划,充分挖掘阿克苏地区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城市资源禀赋,聚力打造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和龟兹世界文化遗产两条明珠带,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助力天山托木尔景区成功创建地区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阿克苏地区行署副专员,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长朱磊告诉记者,阿克苏地区持续加大对星级旅游饭店、等级民宿、旅行社、餐饮行业等涉旅从业人员培训和监管,开展市场规范行动,为广大游客提供放心、安心、舒心的旅游环境。

5月15日,有着“小独库”之称的伊昭公路正式恢复季节性通车,较2024年提前22天。作为连接伊宁市与昭苏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弓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22公里的路途,碧空下绿草成茵、丛林外雪山连绵。“这条公路美不胜收,让人激动与兴奋。”来自云南省的游客冯薇高兴得难以言表。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品质日益提升,新疆自驾游更加火爆。当前,新疆5A级景区达到18个,独库公路、伊昭公路、盘龙古道、S101线、阿禾公路等多条知名网红公路让交通日趋便利。不仅如此,依托智慧旅游平台,新疆为自驾游游客提供路况、天气预报、景点介绍等信息,提供落地自驾、异地还车、领航代驾等灵活多样的自驾服务,“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

天山南北的民俗风情绽放夺目光彩

热情奔放的歌舞、风格独特的民居、绚丽多姿的服饰、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新疆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全疆各地加大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系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展示传承、公共空间更新等项目建设,古城街巷的一砖一瓦、街头巷尾的一食一味,都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走进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就如同走进了一座建筑博物馆。街区里,两万多户特色浓郁的居民庭院星罗棋布。当阳光爬上民居的蓝色窗棂,这座古老街巷正在用满墙深浅不一的蓝,编织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曾经,喀赞其只是一个破败的老街区,经过整体打造后,已经成为一处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第一次来伊宁,我就被这儿的景色深深吸引了,而且还有这么多美味,真是非常棒的体验!”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帆说。

近年来,喀什古城强势“破圈”,一跃成为新疆文旅的“现象级IP”。走进古城高台民居,曲折的小巷四通八达,每家每户门前的装饰各不相同。推开“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大门,入眼的是满屋的土陶、制作土陶的泥巴和工具。76岁的吐尔逊·肉斯坦坐在门口,喜迎进门参观的游客。老人是喀什古城里有名的土陶艺工匠,也是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七代传承人,经他手捏过的瓶瓶罐罐数不胜数。

此外,英吉沙的土陶村、莎车县的十二木卡姆,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则借力广州援疆项目,将热瓦普、都塔尔等民族乐器打造为文旅IP。喀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散落在绿洲的珍珠,不断绽放夺目光彩。

分布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的近万处历史文化遗存,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今年4月,历经多年保护加固与壁画修复,吐鲁番胜金口石窟首次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一探魅力。胜金口佛寺始建于唐西州时期,现存洞窟13个。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只为让石窟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年初,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4年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大典型案例以及15家示范景区、20个民俗文化旅游优选点。布尔津县禾木村、疏附县新疆民族乐器村、皮山县塔吉克民俗风情园、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以及独山子区独库公路博物馆、昌吉市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等20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点入选。

“我们充分发挥旅游促‘三交’中的经济功能、文化浸润功能、深度交融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段玉明说,游客和当地群众通过旅游,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彼此,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

特种旅游实现“流量”与“体验”双赢

五月的克拉玛依,沙海与钢铁的协奏曲响彻云霄。2025新疆特种旅游节主会场,阳光洒在金色的沙漠上,动力伞如同彩色的鸟儿在空中翱翔。远处,越野爱好者猛踩油门,改装车轰鸣着冲上沙丘,卷起的烟尘与低空盘旋的滑翔机交织。观众的欢呼声直冲云霄:“这才是新疆的‘硬核’浪漫!”

新疆,正用边、古、荒、奇、险、少等元素重构旅游版图。天山托木尔大峡谷的低空飞行、大海道的越野摩托车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户外露营、喀纳斯湖的溪水漂流、乌孙古道的徒步探险等多种特种旅游业态次第绽放,游客可以尽享“上天、入地、穿沙漠”的极致旅游体验。

“近几年来,特种旅游已成为全疆文旅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余洁透露,“我们以‘文旅活动+特种赛事’的新模式,实现了景区门票、餐饮住宿、特色商品等消费板块全线增长,全域旅游活力迸发。”

“新疆特别适合摩托车越野、汽车越野。我跑了四届环塔拉力赛,每一个弯道的征服,都是对勇气的考验。”2025环塔国际拉力赛八一钢铁车队发车仪式上,车手阿巴斯·加帕尔说。今年的环塔拉力赛,将在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四地,上演惊险、刺激与激情。这项跨越数千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越野赛事,成为全球赛车手、国内汽车制造厂商、赛车爱好者共同关注的竞技圣地。

特种旅游的“特”字,在新疆还有更多维的诠释。得益于环塔赛事与旅游深度融合,赛事沿途,选手与观众还可以感受独特文化脉搏:从麦盖提县到于田县,卡姆艺术表演、“新疆曲棍球”——麦热球、艾德莱斯绸织造演示轮番上演。特种旅游不仅是冒险,更是对文化交流交融的解码。

夜幕降临时分,伊犁新源县那拉提草原的篝火点亮夜空。“白天极限挑战,晚上篝火狂欢,不亦乐乎。”第七届“那人、那车、那山”那拉提草原骑行节选手阿合江·奴尔旦艾力,在完成17公里骑行与徒步攀登2700级台阶后激动地告诉记者。

“我们将体育赛事IP覆盖面拓宽至游客,形成‘白天赛事体验+夜间文化消费’的全时旅游场景。”那拉提景区旅游发展管理局局长王苏文表示,“看风景、品生活,乐享度假旅游,实现‘流量’和‘体验’双赢。”

截至2024年,全疆精心提升旅游业态升级,打造了640家A级景区,建成101家滑雪场,数量跃居全国首位。当前,新疆大力发展探险游、研学游、康养游、沙漠游、低空游等特种旅游,创新开发边境旅游、跨境旅游等产品,不仅在该领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更在全国旅游版图上刻下新疆印记。

(本报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相关文章:

饱览山川美 领略人文情——新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答卷05-21

盐城有一个潮间带“艺术村”05-21

牟平二实小探秘中医药文化,传承国粹经典05-21

德州夏津:万亩桑林迎丰收 椹果飘香产业兴05-20

桑葚满枝头,采摘正当时05-20

“浙”么好玩 | 对着一面墙,记者竟感受到了钱江潮万马奔腾之势05-19

果未红透,钱袋先鼓!电白营销抢先力促荔枝“未摘先火”05-19

新疆2025年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启动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