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一个新命题,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新任务,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为2024年9月17日在山东省荣成市海边拍摄的月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杨志礼/摄
中华美学在美的本体上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纯粹主观的“美”,美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藉由情景相融而生成的意象世界,故而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命题:自然景物(比如“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即“美不自美”。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就立刻想到他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他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唐代画家张璪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华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万法(即世界万物)之源。万法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美学家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说明,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物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照亮。也就是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认识,而是体验。所以,中华美学认为美的本体是“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作为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心灵的创造,重视人生意义的追求。这个特点至少产生了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方面引导人们重视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更多内容,详见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雅讲席教授叶朗文章《论中华美学精神》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
相关文章:
中华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05-12
汇聚11家意大利文博机构84件文物!到中国美院看马可·波罗的传奇之旅05-09
这位世界技能冠军、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是这样“逆袭”的05-04
比效果图更惊艳!实景开放,赣州这个盘给出了“答案”!05-01
狮山邀请你当“城市合伙人”,诚意满满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