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歌尔微IPO+歌尔股份百亿收购,实控人姜滨家族的资本迷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1:16:00    

文|商业范儿

头顶“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光环的歌尔微,长达五年的上市之路充满波折,当前正试图通过港股IPO实现资本市场的突围。

与此同时,歌尔微母公司歌尔股份也正在进行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并购案,拟以超百亿港元收购两家精密结构件公司。

在这背后,实控人姜滨家族已经通过多种途径累计套现超百亿元。一边拆分上市,一边百亿收购,“山东前首富”又在进行怎样的资本布局?

两头受压

8月14日,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歌尔微”)被列入“新增备案”企业名单。此前的7月21日,歌尔微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因其今年1月20日首次递交的上市申请书在6个月内未获得审核而失效。

歌尔微的业绩表现比较“震荡”。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31.21亿元、30.01亿元、45.36亿元、11.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2.89亿元、3.09亿元、1.16亿元。

不难看出,歌尔微在2023年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下滑,到2024年营收同比大增51.1%、净利润仅微增6.9%,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4.4%、净利润同比增长54.7%,波动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歌尔微的净利润中还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政府补助。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约为1.78亿元、1.15亿元、4475.6万元及1875.2万元,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54.6%、39.79%、14.48%和16.17%。

歌尔微主要聚焦于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及微系统模组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公司业务主要包括传感器、SiP(系统集成封装)及传感交互模组三部分,其中传感器业务占据主导地位,营收占比七八成。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以2024年销售额计,歌尔微是全球第四大传感器提供商,市场份额为4.3%;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市场份额为43%。

在客户层面,歌尔微对苹果的依赖程度远超其它果链企业,已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歌尔微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5.5%、74.3%、79.7%及80.5%。同期,来自苹果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6.1%、49.4%、62.3%和62%。

对比同行,这种依赖尤为突出。例如,同为MEMS传感器企业的敏芯股份,2024年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约为45%,且第一大客户占比不足20%;瑞声科技曾是苹果第一大声学部件供应商,但近年因业务多元化调整,声学业务收入占比已降至30%左右,苹果的贡献比例随之降低。

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直接后果是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苹果调整供应链或终端产品销量下滑,歌尔微的业绩将立即承压。2022年“砍单事件”已证明,苹果的一个决策就能让其净利润遭受重创,而这种风险在客户依赖度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只会愈发严峻。

值得关注的是,歌尔股份作为歌尔微的控股股东,同时也是其第三大客户,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占比为5.1%。这种“父子互哺”的模式看似稳定,实则进一步强化了对苹果产业链的整体依赖,因为歌尔股份2024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仍达31.96%,两家公司的业绩波动高度同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闭环。

在供应链端,歌尔微同样陷入“单一依赖”的泥潭。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1.1%、69.2%、70.9%和76.1%。同期,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分别为52.7%、47.2%、53.3%和59.1%。

歌尔微的传感器产品中,芯片成本占比超40%,而其MEMS及ASIC芯片主要依赖英飞凌供应,即便自研芯片出货量占比从2022年的9.9%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31.1%,但超六成芯片仍需外购。

与同行对比,敏芯股份已实现MEMS传感器全生产环节国产化,MEMS麦克风芯片的出货量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仅次于英飞凌和楼氏;睿创微纳通过垂直整合,核心芯片自研率接近100%,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客户与供应链的双重依赖,直接导致歌尔微的盈利能力长期受压。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歌尔微的毛利率分别为18.5%、17.2%、19%、20.6%。而2025年一季度MEMS传感器上市公司毛利率排行榜显示,康斯特位列第一位,毛利率达到64.32%;高德红外排名第二,毛利率为52.16%;睿创微纳排名第三,毛利率为45.95%;敏芯股份毛利率为25.98%。

毛利率低迷的核心原因,在于歌尔微“两头受压”的定价困境。对苹果的高度依赖使其缺乏议价权,苹果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压低价格;对英飞凌的依赖则使其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芯片溢价持续侵蚀利润。以声学传感器为例,2025年一季度,其在整体收入的比重达75.4%,但毛利率仅有19%,直接拉低整体盈利水平。

更值得警惕的是,歌尔微部分高毛利业务的毛利率正在下滑。例如,2025年一季度,传感交互模组毛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25.6%降至16.6%,压力传感器毛利率从38%降至30.6%,惯性传感器毛利率从64.9%降至55.5%。这反映出在竞争加剧与成本压力下,歌尔微的盈利能力正进一步恶化。

另外,歌尔微的净利率水平同样不高,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分别为10.4%、9.6%、6.8%和10.4%,这主要是因为其销售、研发和行政开支经常超过净利润。例如,歌尔微2024年的三项费用开支合计达6.47亿元,远超净利润;2025年一季度三项费用开支合计1.3亿元,仍高于净利润。

资本迷局

歌尔微的上市征程堪称“屡败屡战”。其前身为歌尔股份2004年设立的MEMS研发部门,2017年独立为公司,2019年完成集团内微电子业务整合后启动上市计划。

2020年11月,歌尔股份宣布分拆歌尔微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1年12月,歌尔微电子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31.91亿元。2022年10月通过上市委审核,却因未提交注册于2024年5月撤回申请。2025年1月转向港交所,首份招股书因6个月未获审核失效,7月紧急二次递表,预期募资3亿至5亿美元。

上市屡屡受阻的背后,是经营基本面的硬伤。除客户与供应链依赖外,歌尔微的财务指标亦显疲软。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93亿元、6亿元、4.35亿元、2.24亿元。此外,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3.02亿元,也较2024年一季度的23.19亿元有所下降,资金链紧张迹象明显。

在负债方面,2022年至2024年,歌尔微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0.09亿元、11.96亿元、19.81亿元。虽然2025年一季度降至16.53亿元,但流动负债仍达14.2亿元,占负债总额的85.9%,加剧了资金流动性压力。

同时,歌尔微的业务结构与行业趋势也有些“背道而驰”。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SiP和传感交互模组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6.1%、12.9%,远高于传感器的3%;同时,预测2024年至2029年,SiP和传感交互模组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10.1%和13.5%,远超传感器的6.4%。

但对于歌尔微来说,2025年一季度SiP和传感交互模组两项业务的收入占比仅为12.9%和6%,合计不足20%,仍主要依赖增长乏力的传感器业务。这种业务结构的失衡,可能使其估值逻辑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从研发来看,歌尔微虽为“中国第一MEMS传感器企业”,但技术创新的强度并不足。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58亿元、2.64亿元、3.26亿元、0.67亿元,看似逐年增加,但研发费用率仅为8.3%、8.8%、7.2%、6%,低于敏芯股份、睿创微纳等同行。

这主要是在于歌尔微“重应用、轻研发”的路径依赖。作为歌尔股份体系内的业务部门,歌尔微长期以满足苹果定制需求为核心目标,研发聚焦于产品适配而非底层技术突破,这种技术路径使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薄弱。例如,目前全球高端MEMS麦克风芯片市场被英飞凌、楼氏占据,压力传感器市场被博世、泰科电子和英飞凌主导,歌尔微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消费电子领域。

业务独立性方面,作为歌尔股份持股83.4%的子公司,歌尔微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频繁且规模可观,独立性也备受质疑。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歌尔微向歌尔股份及其子公司销售货品分别为3.54亿元、3.69亿元、3.34亿元、0.55亿元;商品采购金额分别为2319.3万元、2209.5万元和 3068.9万元、618万元;服务采购金额分别为256.6万元、282.9万元和376.9万元、89.7万元。同期,来自歌尔股份的应收款项分别为 2827.7 万元、8151 万元、8675万元、5610.4万元,金额持续扩大。

这种关联交易存在多重风险。一是定价公允性存疑,歌尔股份作为控股股东,可能通过低价采购或高价销售调节歌尔微利润,掩盖其真实经营能力;二是业务独立性缺失,歌尔微仍需依赖母公司的渠道与资源,难以建立独立的市场拓展能力;三是利益输送隐患,2025年一季度歌尔股份仍是歌尔微第三大客户,这种“自循环”模式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损害小股东利益。

就在歌尔微二次递表港交所的第二天即7月22日,歌尔股份宣布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约10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95亿元)收购香港联丰旗下米亚精密与昌宏实业100%股权。两家标的公司均为苹果供应商,2024年未经审计的合计营收达91.1亿港元,主营智能手表钛合金中框、光学模组支架等精密金属部件。

这场收购与歌尔微IPO的同步,可能也绝非巧合。市场分析认为,一方面,收购将强化歌尔股份与苹果的绑定,间接为歌尔微争取更多订单,改善其业绩表现以支撑IPO估值;另一方面,通过将精密结构件业务纳入体系,歌尔股份可与歌尔微形成“传感器+结构件”的协同效应,包装出更完整的产业链故事。

然而,这种联动也暗藏风险。歌尔股份2025年一季度负债率达56.05%,货币资金217.44亿元看似充裕,却需覆盖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刚性支出,95亿元收购可能加剧资金链压力。更关键的是,收购标的与苹果的深度绑定,将使歌尔系企业整体对苹果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一旦苹果调整供应链,风险将成倍放大,且与歌尔微试图通过IPO展现“独立性”的诉求形成矛盾。

歌尔微的IPO,与实控人姜滨家族的资本操作可能也存在深度绑定。公开信息显示,作为歌尔股份的创始人,姜滨及其家族自2012年起通过减持、可交换债、员工持股计划转让、分红等方式,已累计套现超百亿元。2025年财富榜单显示,姜滨家族财富达270亿元,位列山东上市公司榜首。

因此,歌尔微的IPO被市场解读为姜滨家族资本运作的延续。若成功上市,姜滨家族通过歌尔股份和歌尔集团间接控制86.87%的股权将获得流动性溢价,或为后续减持铺路;而募资用途中“战略性投资及/或收购”的表述,也可能成为家族资产注入的通道。

此外,歌尔微2021年引入外部投资者时,曾与青岛国资、中信建投等机构签订对赌协议,约定2023年6月底前上市,后因创业板IPO失败而清理协议,转向港股,这一过程被市场视为“上市压力驱动”而非业务发展需要。上述种种“以上市为套现工具”的嫌疑,加剧了市场对其IPO动机的不信任。

在估值方面,据胡润研究所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报告显示,歌尔微的估值为205亿元。不过,港股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估值更为谨慎。例如,目前港股上市的瑞声科技市盈率(TTM)约28倍,若歌尔微按2024年净利润3.09亿元、205亿元估值计算,市盈率达66倍,而这种高估值不仅缺乏业绩支撑,更与其大客户依赖、供应链风险等硬伤相悖。

港交所对客户集中度、关联交易、技术独立性的审核标准严格,歌尔微的多项指标均触及红线,同时市场投资者对果链企业的信任度已因欧菲光、蓝思科技等案例大幅下降,由此歌尔微的IPO前景不算乐观。

结语

歌尔股份与歌尔微的困局,是果链企业转型之难的缩影。从客户依赖到供应链风险,从技术空心化到关联交易,每一个标签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在过度依赖单一生态的发展模式下,企业如何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果链企业来说,唯有打破依赖、深耕技术,才能真正走出“成也大客户、败也大客户”的宿命。(图源:歌尔微招股书)

相关文章:

歌尔微IPO+歌尔股份百亿收购,实控人姜滨家族的资本迷局08-26

“20cm”涨停!中文在线上半年亏损加剧,销售费用飙成“碎钞机”,定向增发终止08-25

“国产数据库第一股”72小时内两高管被查,招商证券保荐引质疑08-23

经济大市挑大梁,无锡“项”前进!08-23

酒鬼酒中报业绩“双降”,净利润降超九成,联名胖东来能否“逆风翻盘”?08-23

“三只羊”“东北雨姐”被点名08-22

“酵素农业”带来全村福利!宁波这个山村出名了08-19

食堂排骨“蒸发”40万!11双手伸向学生饭碗,校长们法庭上目睹77斤证据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