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的光影西藏|车刚:用朴实的镜头记录美丽的西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5:43:00    

“当初凭一股愣头青的闯劲儿来到西藏,爱上西藏,扎根西藏,是西藏成就了我。我自己坚持的理念就是摄影家要有社会责任,现在西藏的发展是全面的,所以我要抓住一切机遇,去讲述他们的故事。”谈及在西藏度过的光影人生,车刚如是讲到。

▲车刚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第五届“扎西德勒”西藏网络影像节征集活动期间,中国网策划推出《我的光影西藏》系列专访节目,邀请西藏摄影领域资深从业者,跟随他们的视角,探寻光影之中的魅力西藏;并请其分享创作心得,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在西藏的摄影创作提供参考。

本期嘉宾车刚,在西藏从事摄影工作40余年,是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原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扎西德勒”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评委。他在采访中,向我们分享了一场跨越二十年之久的摄影专题创作——对“拉萨盲人培训中心”发展的记录以及对盲人久美的成长记录。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网记者:车刚老师好,您在西藏工作40多年,您镜头下的西藏打动了无数人,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在西藏的创作历程?

车刚:我是1983年进藏的,一直到退休,在西藏整整干了34年。这34年虽然换了几个单位,但一直从事摄影工作,手里就没放下过相机。退休以后,每年还会回西藏,因为自己拍了一辈子西藏,我属于那种生活。一方面是对这片土地的情结割舍不掉;另一方面,我还有很多延续性的专题需要继续跟踪。

这些专题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的,不光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去创作,更是为了记录。比如:一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故事,一个家庭的成长故事,或者是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故事。这些专题我一直在持续拍摄,有的专题拍了一二十年,故事在延续,我的专题也就一直在延续。

中国网记者:能否请您分享一个您的摄影专题?

车刚:大概在1998年,我在拉萨很巧地发现了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几个小孩,在阳光下他们一个动作能保持10分钟甚至20分钟不变,而且周围还有一些外国人走来走去。我很好奇,就跟同行的朋友说“这里肯定有故事”。然后一问才知道,这些孩子是盲人,这个大院子其实是“拉萨盲人培训中心”,这些外国人是这个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管理者、老师和志愿者。

“拉萨盲人培训中心”的创始人萨帕瑞娅是一个德国姑娘,她是一名盲人,同时她也是“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办人,对西藏有很深的感情。

▲萨帕瑞娅触摸着藏盲文(受访者供图)

1997年至1998年,整个西藏的农村人口加起来不到290万,但有眼疾的人有1万多,再加上当时特殊教育没有普及,所以在我们政府的支持下,“盲文无国界组织”与西藏自治区残联就共同创办了“拉萨盲人培训中心”,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拉萨盲校”。

“拉萨盲校”创建后,萨帕瑞娅就到处寻找盲人儿童,把他们请到学校来免费学习英盲文、藏盲文、汉盲文,孩子们学会藏语、汉语、英语,开阔了“眼界”,也懂得了爱。

▲快乐的盲校学生(受访者供图)

1998年我和朋友发现这所学校的时候,正是学校成立不久,我就是从那个时候一直拍到了今天,记录盲校孩子们的成长。

中国网记者:萨帕瑞娅和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些年通过您的记录与讲述,也影响了很多人提供帮助。接下来想请您给分享一下孩子们的故事。

车刚:就讲讲久美的故事吧,他从小就像一个小神童一样,我一直记录他,一直拍到他现在32岁。当年我第一次去盲校的时候,久美最小、最可爱,盲校房东是一个退休干部,孩子们都叫她“奶奶”。当时久美和奶奶在摸盲人地球仪,我看到这一幕就拍下了照片——

▲久美与房东奶奶在摸盲人地球仪(车刚摄于1998年)

——快门声很响,久美听到了就用藏语问奶奶:“这个叔叔在干什么?”奶奶告诉他:“是给你拍照片。”他问:“什么叫照片?”奶奶就给他讲,有个东西是照相机,照相机装上胶卷拍照片,冲洗出来,照片上面就印着你。久美又问:“照片能给我吗?”奶奶翻译给我听后,我说:“给,一定要给。”等我再去的时候,就把洗好的照片带过去了,让奶奶用藏语告诉他:“这是照片,上面有久美,久美穿得很漂亮,很可爱。”久美听了很高兴,他把照片贴到脸上,还跟其他的盲人孩子分享,开心地说:“久美有照片了”,还给他们讲什么是照片。

▲久美与他的妻子、女儿(车刚摄于2024年)

后来久美考上了西藏大学,毕业后从事藏盲文翻译工作,并且成了家,有了一个极其漂亮的女儿。我曾问久美:“你知道你女儿有多漂亮吗?”他说:“我想象不到,但大家都说她漂亮。”我又问:“你希望女儿将来干什么?”他说:“看女儿想干什么,她喜欢,就让她干。”

中国网记者:能够记录一个个体和一个群体二十年,这样的长时间的人文记录,与追求视觉效果的摄影太不一样了。

车刚:我认为,如果要用所谓的“光影”(这样的纯技术角度)去拍这类图片是失败的。我用朴实的镜头记录西藏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人性友好,去讲最感人的故事。我一直跟西藏本土搞摄影的人说,因为我们工作在这儿、生活在这儿,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创作,要拍好今天的西藏生活,这很重要。

我也在努力,除了自己拍的这些专题外,我还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呈现。现在看西藏、拍西藏,我脑子里会回想起30年前、40年前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会用新旧对比的方式去创作。

▲在空中拍摄到的拉萨变化

我自己坚持的理念就是,摄影家要有社会责任,所以我用相机关注社会、记录社会,尽社会责任。实际上,西藏现在的发展是全面的,所以我要抓住一切机遇去讲述他们的故事。

“扎西德勒”第五届西藏网络影像节正在征集作品,为支持广大网友的创作与投稿需求,本期节目特邀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评委车刚,对该届图片单元的部分获奖作品进行赏评,并就西藏摄影创作提出建议。

▲嘉宾简介与本期节目选评图片

【作品赏评】

▲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图片单元一等奖《古格风韵》(作者:旦真次旦)

车刚:《古格风韵》是阿里的一个摄影师拍的,他本身就是阿里人,所以他就选择的是「古格王国遗址」,在札达县。「古格王国遗址」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大环境,这里当年是一个王朝,突然一夜之间这个王朝消失了,但是在古格遗址下方的民族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服饰服装跟卫藏很多地方都不一样。西藏摄影创作,很多人还局限在一种采风的时期,即:碰到什么拍什么,没有主观地去创作。这张片子它有个文化大背景,又有民俗的背景,他这是一种通过构思去创作的这么一张作品。

▲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图片单元二等奖《敬茶》(作者:卢敏强)

车刚:上一届西藏网络影像节图片单元共评出二等奖2件,这件《敬茶》是其中之一。这件作品的画面氛围特别好,人物的动态也很好。这不是平时生活环境,它是一种聚会,家族聚会或者是婚礼。在这个环境下,他是抓拍了这么一张作品,比较自然。光线是一方面,但是帐篷里边一定要有烟火,人间烟火和这种热气腾腾的氛围它就出来了。如果没有热气腾腾的生活烟火,照片就会干巴巴的,缺少味道。

▲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图片单元三等奖《群山争锋》(作者:芮京)

车刚:上一届西藏网络影像节图片单元共评出三等奖3件,包括这件《群山争锋》和接下来要看的《草原女大力士》。

《群山争锋》是一幅表现珠峰的作品。去珠峰的时候,要翻一个5000多米的加乌拉山,他是早晨在加乌拉山上拍的。在加乌拉山和珠峰之间有大片的云海,再加上早晨的光线,从画面来讲它很美。另外,色彩处理挺好,它比较自然。不是像有人拍风光,追求那种大红,把彩霞变了颜色,那是不对的。他这个很自然,他应该是夏季拍的,夏季的阳光出来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这个角度我拍过几次,但是我的运气没有他好。

▲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图片单元三等奖《草原女大力士》(作者:旦增努布)

车刚:这张作品的文化背景是在西藏传统民俗活动「赛马会」上。在夏季,村里有赛马会、乡里有赛马会、县里有赛马会、地区有赛马会,日期分为三天、五天、七天等等,其间家家搭上帐篷,把最好吃的拿出来——一次赛马会就是幸福生活的欢乐的聚会。除了赛马外,赛马会上还有民间体育项目,拔河、抱石头,过去就要整一些大石头多少公斤的,后来有的地方缺少石头,就用麻袋装上沙子,八十公斤的一百公斤的来比,这很有意思。而且女同志参加这个活动并不多,这张照片抓拍的女大力士神态就特别好。

【投稿建议】

车刚:我建议大家多去拍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拍的。不一定非得去碰一个什么纪念日,把生活之间里面细微的美拍出来很重要。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影像,比如说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把家拍好。我家的一天或者我家的什么东西,它都是很美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发现怎么去拍——需要大的摄影主题,也需要小的摄影主题。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策 划:蔚 力 郑 伟

制 片:郑 伟

采 编:郑 伟 张芃芃

摄 制:王肇鹏 刘 昌

后 期:郑 伟

视 觉:王瑞娜

推 广:孟 超 王雁青

实习生:章雯珂 张海赫

相关文章:

我的光影西藏|车刚:用朴实的镜头记录美丽的西藏05-09

学习新语|重温中俄并肩作战历史,习主席讲述四个故事05-08

西藏新增16个县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认定05-08

坐上专列游青藏05-03

“日光之城·乐唱林卡荟”第二季启幕 共谱西藏文旅融合新篇05-02

青羊区开展“微笑映窗口 文明暖人心”微笑服务主题活动04-28

戈壁深处的“光明守护者”04-28

明后天南方新一轮降雨将至 中东部多地气温或创新高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