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侨大学2025年的毕业典礼上,新闻与传播学院泰国籍学生许玉清接受采访的视频被各大央媒报道和转发。10年前,许玉清带着母亲“学中文才有出路”的期望踏入中国。如今,她不仅顺利完成学业,更通过手中的镜头,将留学生活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架起了一座连接中泰的文化传播桥梁。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婉琼/文 受访者/图

许玉清(左)用短视频介绍泉州
从簪花高甲到台风都拍
在许玉清的海外社交平台上,数百期短视频记录了她的留学生活,内容既聚焦校园生活,又深入不同城市肌理展示中国文化:在蟳埔村,她亲身体验并记录下簪花围的魅力;在南安岑兜村,她沉浸式感受高甲戏的艺术神韵,“小时候在泰国看过高甲戏,年初到高甲戏的故乡岑兜村感觉很奇妙,交谈中发现很多当地孩子都发自内心喜欢家乡传统文化,被感动了。”她甚至将在学校第一次遭遇台风的经历拍摄成视频。许多在泉州的泰国人在视频下留言,咨询非遗体验的具体地点和方式,她总是热心细致地解答。

许玉清体验高甲戏服
为了帮助想学习中文的泰国群众理解视频内容,她还细心地为部分视频添加了中文标注。从2022年至今,她累计拥有粉丝超7万人,视频总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成为不折不扣的中泰文化传播者。
从“学中文”到“传中文”
镜头前游刃有余的传播者,其根基源于十年不懈的求索。时间回溯到2015年,彼时的许玉清,带着母亲“学中文才有出路”的期许,走进广西南宁市华侨实验高中,开启了系统学习中文的道路。本科期间,她积极参加华侨大学学生会,投身各类外籍学生活动的拍摄和宣传工作。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她在实践中磨砺了拍摄和剪辑的技术,更点燃了她用镜头叙事的热情。本科毕业之际,怀着“在中国还没待够”的心态,她申请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媒体方向的研究。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化,催化了她以“短视频”为载体传播文化的实践,让10年前那颗“学中文”埋下的种子,长出了“传中文”的花朵。
基于现实因素考量,目前许玉清加入了中国一家网络企业,将不日启程回泰国从事跨国业务。临别之际,她特意带母亲到华侨大学(泉州校区),重温大学的青春记忆;到周边的学生街,走进熟悉的店铺,与关照她多年的叔叔阿姨们一一话别。“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回到中国。”许玉清表示,未来她将继续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在中泰两国生活的见闻和思考,让泰国的朋友更深入了解中国,也让中国的朋友们看到泰国的魅力,做中泰友好的“双向桥”。
相关文章:
数百期视频,超2000万播放量!泰国留学生:十年“中文路” 架起沟通桥07-02
中国和伊拉克的经贸是否恢复到以伊冲突前的水平?外交部回应06-27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06-27
中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传递坚定价值观06-25
持续加码中国缘于四个“相信”06-25
@党员干部,这些礼不能收送06-23
一根铝材撬动了一座城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