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安
你能抗住多大的苦,就能战胜多大的难;苦难的磨砺,将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题记
回眸半个世纪前就读于掖县(今为莱州市)西由中学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近年来,同学们接连发表了《学生时代》《我们的顾老师》《上学路上》《母校的小菜园》和《盛满母爱的小木箱》《难忘的酥肉烩菜》《钢笔的情怀》《难忘的40年团聚》等纪念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情感真挚,引发共鸣,绘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校园生活画卷,将一并献给2027年高中毕业50周年纪念日。
还有哪些在脑海深处经常闪现,并给自己人生打下底色的经历呢?凌晨跑步、军训苦练、劳动实践……两年的时间里通过这些摔打无形之中强健了同学们的体魄,磨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为人生路上蓄积了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一)
秋高气爽,意气风发。
那是1975年的金秋时节,我们这批十六七岁的初中生,怀揣梦想,身背行李,从全镇的28个行政村,兴高采烈地来到镇中心的西由中学(原掖县第八中学)报到。
宽阔的校大门,笔直的沙土路,参天的柏杨树,浓荫下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教室、宿舍依次铺展开来……好美的校园啊!能够有幸成为这所1958年建校、曾培育出无数英才的学校的新生,我的心里油然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光荣感。学校本级共招收了四个班级,每班约50人,加上七四级的四个班,在校生合计400余人。由于大部分村庄距学校较远,除附近几个村的学生实行走读外,其他同学均安排在学校食宿,学校实行统一管理,我们就此开启了崭新的校园生活。
一日之计在于晨。学校把坚持跑早操,作为提升新生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的大事来抓。因此,我们入校接受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每天清晨必须起来跑早操,雷打不动。这对于过去在家习惯了晚起和行动懒散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住校的第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铛、铛、铛!”节奏感很强的早操铃声瞬间响彻整个校园,还在梦乡中的我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迷迷糊糊地边穿衣服边向班级门口跑去,也有的同学因行动拖沓而迟到了,还有极个别的同学怎么招呼也没有爬起来。各班集合到学校东侧的体育广场列队跑操时,很快原形毕露:有的班级人数较少,步履不整,松松垮垮,与团结、紧张、严肃的操场氛围格格不入。校领导站在高处巡视,跟随其后的班主任老师们深感无地自容,其中包括我们七五级四班的钱美德老师,她刚跑完早操就对班干部丢下了一句话:“马上整改,下不为例。”

时任西由中学七五级四班班主任、英语老师钱美德,今年已95岁高龄
知耻而后勇。钱老师径直来到了我们早自习课上,出乎意料的是,她没有一句严厉的批评,而是走下讲台,亲切温和地说:“同学们,跑早操可不是简单地跑跑步的问题,而是与在座的每个同学的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增强集体观念等方面都密切相关,会让你们受益终生啊!”钱老师饱含深情的一席话,拨动了全班同学的心弦,几位表现不佳的同学竟自觉地站起来作检讨:“钱老师我们做错了,给咱们四班抹黑了,今后请看我们的行动吧!”透过钱老师秀美的金丝眼镜,我分明看到了她欣慰中带着期盼的眼神。
盯紧宿舍管理,是做好跑早操的关键。我们班的男生宿舍坐落在学校的东北角前排平房里,条件极其简陋,地面是泥土铺的,坑坑洼洼,床铺是用木板搭建的,翻个身都很挤巴,并不时地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宿舍里共住了20多名男生,由班干部分工负责落实,除每早留一名值班生外,其他同学一律跑早操,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关系到集体的荣誉,谁也不敢拖后腿。
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原奎泉工作认真扎实,以身作则。他本是走读生,但每天凌晨都从家里跑步赶到学校,铃声一响,他先到男宿舍督导,然后吹着嘹亮的哨子,率领四班的同学加入到全校早操的方队里。
他一会儿在前面领跑,响亮地发出“一、二、三、四”的指令声,同学们齐声响应,步调一致。一会儿,他又来到队伍中间,挥舞着双手高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同学们的激情被他彻底点燃了,从胸腔里发出了最强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声势如虹,震天动地,在西由镇的上空久久回荡。刹那间,我顿感全班同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升华,这就是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随着跑早操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大家越来越感受到半个小时的运动带来的种种益处和独特魅力,以致后来的早操活动,不管寒风刺骨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再也没有迟到和无故不到者。整齐划一的早操队伍成为校园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里。自己后来参加工作时,已经养成了早跑的习惯,除了雨雪天气,坚持每天迎着晨曦奔跑在大路上,以昂扬的姿态去拥抱新的一天。
(二)
“同学们,这次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开幕式的大型表演就定在咱们学校,上级交给我校做刺杀操表演,这项任务既艰巨又光荣,大家有没有信心去完成?”
空军飞行员出身的校长郑凤德,英俊威武,他站在主席台上,以极强的感染力作“战前”动员。台下的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群情振奋,“保证完成任务”的表态声响彻整个校园。

作者采访时任西由中学校长郑风德,今年已89岁高龄
西由镇群体活动底蕴深厚,尤其是篮球、乒乓球和武术享誉国内,这次全国现场会旨在推广其经验。为高质量完成刺杀操表演,学校上下总动员,从七四级、七五级400名学生当中,层层选拔,组成了300人的表演队伍,由校长任总指挥,体育老师李浩正统筹协调,并抽调曾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服役的炊事员杨雪林担任技术教练。
学校首先发动参演学生一个周内备好木制步枪,并公布了步枪统一尺寸标准。有的同学四处托关系借枪,还有的找木匠加工制作。我比较幸运,找到了曾在该校读书的姐姐留下的一支旧枪,重新修复后焕然一新,晚上我抚摸着新枪进入了梦乡……
在表演着装上学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男女统一穿绿军装、黄胶鞋,扎皮腰带,尽量接近军人的形象,以便训练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
最艰苦、最难熬的军训在酷暑的七月拉开了序幕。屈指一算,从接到任务到开幕式表演仅有40天的时间,刻不容缓。校领导决定先从入场式的“正步走”练起,实行集中讲解分头练习,同时把体育课和下午的自习课,全部调整为军训,其训练量之大,要求之高,对我们来说又是一次磨炼心智和斗志的难得机遇。
下午快4点了,操场上依然热气腾腾,周边的杨树上蝉歌嘹亮,此起彼伏,像热情的观众在不停地鼓掌加油。同学们以坚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步要领。此时,杨雪林教练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随着一声高亢激昂的口令:“稍息——立正!”“正步——走!”身材挺拔、目光如炯的他,迈脚向正前方踢出,两腿绷直,脚尖下压,摆臂自然,节奏协调,一气呵成……那种革命军人特有的威武雄壮和独特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幕惊呆了参训的所有同学。
啊!原来正步走是如此壮美震撼,太令我们羡慕了!同学们不由地发出了心中的感慨,也更加激发了投入军训的极大兴趣。杨教练以他扎实的功底和经验,细致地讲解了每个动作的标准要求,如向前踢腿要达到75厘米,脚掌与地面要平行,离地面25厘米,还有摆臂的具体尺寸要求等等,他边讲边示范,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正步走的深刻理解。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同学们仍围拢着杨教练问这问那,直到傍晚回到宿舍后,才感到浑身疲软,一头扎到了床铺上。一会儿,宿舍里发出了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噜声,我这个平日睡觉比较容易惊醒者,也很快融入到了鼾声大作的队伍中……
第二天,同学们双腿如灌了铅般沉重,但到了下午又咬紧牙关出现在了训练场上,一遍一遍地练习着正步走。女同学们也不甘示弱,走起正步来英姿飒爽,充分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身材挺拔、责任极强的李浩正老师,挨个班级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就这样经过十多天的不懈苦练,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正步走的步骤要领,而大家的脸颊却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胳膊上脱起了一层层薄皮,对此同学们毫无怨言,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
一环扣一环。接着,学校把重点又转到了“刺杀操”的训练上,其技术难度和训练力度进一步加大了。
在庄严的广场上,杨教练首先向同学们深情讲述了“拼刺刀”课目在我军历史上的特殊作用。他坚定地说:“拼刺刀是练就军人气质的独特方式,也代表着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因此掌握刺杀技术、锤炼意志品质对个人成长会大有帮助。”话音未落,他紧握步枪,两眼一瞪,发出威风凛凛的口令:“预备用枪”“突刺——刺”“向左——刺”“向右——刺”“垫步——刺”……共16个招式,一一亮出,干脆利落,让同学们进一步大开眼界,对平日不显山不显水的杨教练更是刮目相看,敬佩至极。
“毕业去当兵!”此时,我突然萌生了这个想法,并深感杨教练的言传身教已在同学们的心中悄悄点燃了从军报国的梦想,从而军训的劲头也更高涨了……
广场上刺杀的呐喊声,从早上到夜间一直未停息。各班级都暗暗较劲,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在距开幕式还有4天的时刻,学校组织了8个班级进行大合练,将“正步走”一并纳入到“刺杀操”表演之中。整个演练气势恢宏,整齐划一,校领导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1976年的金秋时节,学校的体育广场上红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来自国家和各省市体育部门的领导和各界人士齐聚西由,隆重出席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开幕式。上午九时,开幕式在千名幼儿精彩表演的“小松树”节目中拉开了帷幕,接着我们的刺杀操表演登场了。我们身穿军装,肩扛步枪,迈着雄壮的正步,高呼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口号,铿锵有力地迈入了广场,引起了观众的热切瞩目。当听到杨教练“预备用枪”的口令后,同学们快速地将枪端握在胸前。“突剌——刺”,随着一声爆发式的口令发出,同学们血性迸发,连续跨步向前方猛刺三刀,“杀、杀、杀!”只见刀刃闪闪,吼声震天,恰似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每位同学都展示出强烈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状态,博得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带有军事化项目的表演成为整个开幕式的一大亮点,给嘉宾们留下极深的印象。”郑风德校长回忆起这段辉煌的历史,仍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由于西由镇及西由中学的出色的组织及表演,从1978年至1985学校又多次为全国体育工作现场会提供现场表演,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何振梁、袁伟民等领导同志先后莅临现场会,为西由人民争得了无上的光荣。
与此同时,通过这次终生难忘的军训洗礼,我们这级的赵鲁俊、姜显臣、孙成良、孙玉山、邓林杰等10多名同学毅然踏进了军营,成为了最可爱的人。我也想从军报国,但因二哥已参军,村里研究未通过,而成为我终生的一大憾事。
(三)
劳动实践课,始终贯穿我们高中学习的全过程,对培养我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期间同学们的足迹遍布校内校外,辛勤的汗水挥洒在机器轰鸣的工厂企业、粮丰果硕的绿色田野……
校内的小菜园成为当时我们劳动实践的“第一战场”。加上教职员工及学生,当时每天食堂就餐的人数达460多人,需要大量的时令蔬菜。为了减轻师生们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学校在校园的东、西两侧开辟了三亩多地的小菜园,由校总务处负责,利用学生的劳动课或课后进行栽培管理,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不用再外出采购。今年已85岁高龄、曾在校总务处工作的唐云增老师十分感激地说:“你们七五级的同学为种好小菜园没少出力,功不可没啊。”

时任西由中学校务处唐云增老师,现年85岁高龄
那时,每周的劳动课起码有两三节,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小菜园里度过。一年四季,压茬种植,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菠菜和土豆、萝卜、介根、大白菜等20多个品种。每到收获时节,瓜果满枝,青菜遍地,煞是诱人。同学们除了每周回家带几瓶咸菜、蟹酱外,有经济条件的,每天午餐花2分钱订一份热菜,虽然清汤寡水(整个盛菜的水桶上面仅漂浮着几片薄薄的肥肉),但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这里面渗透着每位同学艰苦劳动的滴滴汗水。
在种植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挖厕所、沤绿肥这项最脏最苦的体力活。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厕所里苍蝇飞舞,臭味熏天,令人作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对每个同学从心理上、体力上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徐秉铎、劳动委员施加智总是身先士卒,带着一群身强力壮的男同学,下到离地面三四米高的粪坑旁边,用一根长长的木棍绑着特大号的水舀子,伸到粪坑里一勺一勺地向上提拉,浑身上下溅满了粪便,大家全然不顾。又将备好的杂草、树叶与粪尿搅和在一起,最后抹上一层泥巴封闭起来。待两个多月沤制成肥料后,同学们再用小推车或肩挑箩筐送到每块小菜园地里,滋养着各种瓜蔬茂盛生长,收获满满。菜园常年所需的肥料,全是同学们不怕脏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既为学校节省了不少支出,也提升了同学们对厉行勤俭节约重要意义的认知。
除了沤制肥料,每年的翻地保墒,也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由于小菜园是在一块丘陵地上改造的,地下布满了干沟石,给同学们增加了翻地的难度。老同学盛作江回忆说,每次翻地不仅要消耗大量体力,手上也常常磨出一个个水泡和血泡,疾痛难忍,大家就用手挤破或针头挑开,待积液流出后,又挥锨干起来,真是轻伤不下火线。小小菜园,成为了校内劳动的“火热战场”,它不仅使我们近距离学到了有关栽培蔬菜的技术,也在繁重的劳动中磨炼了稚嫩的双手和永不服输的信念。
为适应毕业后回乡务农的需要,学校在距三华里的迟家村选择了一块三亩半地的农田,作为种植试验基地,每年主要轮种小麦与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所有农活,均由学生们来承担完成。脸色黝黑、富有农技教学经验的盛延龄老师作技术指导和调配管理,这里很快成为校外以劳育人的“第二战场”。老同学邹文臣是当时试验小组的学员,他说在小麦的分蘖、拔节、孕穗等阶段,在盛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有幸参与了浇水和记录小麦生长变化的全过程,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深有感悟地说:“虽然在田间劳动实验非常辛苦,但能够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知识。再苦再累,也值得!”

时任西由中学农技老师盛延龄,今年已83岁高龄
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年秋季,试验基地的玉米进入追肥的关键期。学校临时调度我们四班、二班的同学组成送粪突击队,两人一组一辆小推车,两边的偏篓装满了肥料,约有二三百斤,一名同学负责推小车,另一名同学在前面拉车。学校东面的砂土道有百米长的上坡路,两人互相加油鼓励,双脚用力蹬地,一鼓作气向上冲。登上高坡后,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仍不敢松懈,又一溜小跑往前奔,就怕落在其他同学后面。狭窄的小路上,人们的加油声、奔跑声和小推车的“吱吱声”合奏成一曲曲美妙动人的劳动之歌,飘荡在一望无垠的青纱帐中……我参与其中既深切地感受到了繁重劳动的艰苦滋味,又体验到了集体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成就感。
1976年暑假后,学校重新调整了教学重点,设置了通讯班与农化班、机电班与数学班。同学们轮流深入到各生产大队、西北洼工地和工厂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自此,学校根据形势需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第三战场”。分批组织学生实地学习土地丈量、绘制平面图、采访写作、农作物杂交和农用拖拉机、机械制图、车工钳工等各类专业技术,尤其在县台钳厂、造船厂、农机三厂、焦家金矿和公社拖拉机站实习的同学,基本上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初步掌握了走向社会所需的技术本领,还从师傅们爱岗敬业的模范行为中,深刻体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心灵深处注入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老同学吴慧芹毕业后进入县摇臂厂,由于学过车工的基础知识,在同期入厂的新职工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学过制图设计的老同学李长杰、盛兴春,毕业后分别进入县属和镇办企业,不久便崭露头角,后均晋升为主要领导。曾在拖拉机站实习的老同学杨利民,参军后被部队选拔为汽车驾驶员,由于成绩突出,受到多次嘉奖。我因在通讯班学习写作,而走上了新闻之路,最终获得了“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

岁月如梭,一晃50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心心念念的母校时,仿佛又听到了操场上齐刷刷的跑步声、震耳欲聋的刺杀声、生产劳动的号子声,声声入耳,浮想联翩,是那么的熟悉,那般的亲切,那么的激动人心。虽然那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实行的“教改”,将正常的基础文化中断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被安排在生产劳动一线,导致文化基础薄弱,但不可否认,我们还是从学农、学工的经历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许多同学因此终身受益。高考恢复后,教学秩序才完全恢复。

作者回到阔别40多年的母校,在当年上课的教室前留影
哦!它是我高中生活的永恒印记,它是我最美青春的岁月见证,更是我从青涩懵懂到成熟坚强的蜕变过程。虽然母校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容颜和辉煌,并从中学转型为高职,又从公办转为了民办,近期又获悉,学校已经停办了,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西由中学永远是我们心中神圣而至高无上的母校;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对它的依恋和深情永远不会改变,并将激励莘莘学子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诚挚感谢李锦洲、郑承阳老师,以及徐永耀、孙岩、王学雷、张洪春、潘春霞、张联梅等老同学为此文提供的素材和照片)

作者简介:邓兆安,烟台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原总编辑,山东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首任会长,现任烟台市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城市新闻网盟顾问,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四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网上民声》《接力寻美》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编著有《登攀》《中国式网络问政》《发现最美》等书籍。2014年荣获第13届长江韬奋奖。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先后六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16年11月,入选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近年来,先后应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之邀进行学术讲座。
相关文章:
邓兆安 | 五十年前的高中生活08-22
湛江全市学校后厨实现在线可查,家长可随时“云监督”08-21
尖草坪区法院:清退违规商户 净化校园环境08-19
从油蜡纸到智慧课堂的跨越之路——乌鲁木齐绘就教育普惠优质新图景08-14
佛山中小学生将拥有5天春秋假08-11
2025年济南中考第三批次志愿填报剩余招生计划来了(不含莱芜、钢城)07-23
“大连工大公告事件”不该成为窥私欲的狂欢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