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
雨从塬头飘过,沧桑在脚下延伸。沟壑、山谷、川道、堤坝,留住了岁月,却没能留住时间。时间,不只会从指缝流逝,还会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中烟消云散。
家从山下延展,年轮在村庄茁壮。庄稼、树木、羊群、田地,滋养了传说,却没能留住目光。炊烟,不止会从氤氲别离,还会从一个又一个的时节中旷日引久。
守望,不只是为了等待,更有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期待。静待花开,需要依仗内生的酝酿,也依赖适宜的外力。一季庄稼一辈人,无言的远去比老去更让人伤感,也更让人念念不忘。山里的日月与山外不同,山外的世界是山里的期待。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塬上,太阳照常升起,四季正常轮回。粗粝,捧起了岁月、漏掉了光阴,憨厚是基因,淳朴是传承,守住特色也就守住了传统、更新了传承,乡愁可寄。
每个家庭、村庄都有自己的根和魂,串连着古老家训的智慧、一方水土的习俗,现代生活的光影。祖祖辈辈,希望是耕耘者的守望,守望是担当者的传承,传承是生命的重塑与辉煌。

家训村规,共塑村庄品格
乡村,既是传承地,也是时尚地。穿过时间轴打量,她一直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时俱进。
走进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沿路,记录古法榨油工序等内容的墙绘,如影片般映入眼帘。行至村部附近,一面载明“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的墙上,写有村里几大家族的家规家训——陈氏家训:“敬亲睦足,笃谊励志”;李氏家训:“敬业守信,豁达宽宏”……村民每天从这里来来往往,写在墙上的字,也写在每个家庭的记忆里,更写在每个人的言行里。

现代乡村治理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家风建设正是德治的重要载体。
“物质生活好了,怎么做好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村里的百年大计,更是村党支部的责任使命。李士村有六大姓氏,如何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凝聚成一个‘家’?我们重点推进‘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在村头晒‘好家规好家训’,倡导勤俭持家、厚养薄葬等家风祖训,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说。
齐永新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和”字。他说,齐家的家风遵循“以和为贵”,在教育子女时强调和谐团结,在与人相处时强调以“和”为上,在工作生活中强调和和美美。在他看来,传承好的家风,既可以凝聚起治理和建设的合力,也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好精神家园的根和魂。“比如,村里精简办红白事的新风就是从齐家开始改的,原本的习俗是亲朋好友提前一天就得到场,为了减轻大家的人情负担,我们从自家做起,改在当天办事当天散场,现在村里的何家也开始这样做了,推动简化红白事流程。”齐永新说。
沿袭传承是延续,延续变革是创新。
李士村新时代综合服务站集移风易俗承办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守好老传统,找准新办法,新老结合催新枝。“其中,移风易俗承办中心引导村民在这里操办红白事,每桌花费500元左右,既能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减少攀比和浪费,还能通过一家有事全村帮的方式增进团结和谐。”齐永新说。

李士村整洁的巷道一隅,村容靓丽。
每一个家庭的风骨,汇聚成一方水土的特点和品格。在移民新村,家风是心灵的凝聚,也是村容村貌的构成与表现。
2000年,彭阳县、海原县、泾源县等地不同县区、乡镇、村居的1000余户移民,到了一个与故土截然不同的新家——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朝阳村。
村子要发展、村民要挣钱、稳定要和谐,一盘散沙不行,各扫门前雪也不行。为了让大家尽快融为一体,共同把日子过好,朝阳村把“和”字列为村规的主要内容。
去年春天,村民丁志国准备盖新房,开工当天,十几位村民闻讯赶来搭手帮忙。“都是免费的。这些年,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已经成了习惯。”前年,村民刘芳芳在自家院子里晾晒新收的小麦。突然,狂风四起,眼瞅着大雨就要落下。闻讯而来的邻居齐心协力将小麦打包入库。“平时,你眼中有邻居需要帮忙的事,关键时间,邻居眼中就有你需要帮手的活,人只有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才能处得融洽。”
以和为贵,朝阳村邻里有爱、全村有“家”,家家户户才铆足了劲找路子、谋发展,移民的新生活也“朝阳”般蒸蒸日上。
一个村犹如一个家,家有家训,村有村规。家和方能万事兴,村“和”能解百家难。百家的难肠事村里解,村里大凡小事百家办。唯有如此,村,方能称为和美大家庭。
守望创新,传承乡村文脉
经历寒冬的磨砺,花朵在春天绽放。从贫困的记忆中挣脱,人才能真正舒展。
在西海固,文化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看重的庄稼,持续释放着深沉而持久的生命力。
花,是绿水青山的浪漫表达。天高云淡,山花漫六盘。第二十一届宁夏六盘山山花节,花香正浓。在彭阳茹河瀑布风景区、青云湾梯田等赏花点,主办方组织古筝演奏者在花海中弹奏吟唱,以山花为主题选取经典诗词诵读,还设置手绘团扇、风筝彩绘等体验项目——以赏花作为深入乡村文化的“入口”,吸引游客赏花海、品美食、观民俗,沉浸体验传统文化。
花,是一场体育赛事的“媒介”。4月18日,“塞上江南·运动宁夏”篮球邀请赛在彭阳县开打,来自西北五省(区)的8支篮球队展开角逐。无论在村头的打麦场还是灯火通明的体育馆,每支队伍的底气都是身后的乡村。抛出篮球,那道向上的弧线,贯穿着乡村的精气神。

火出圈的“村BA”,让体育精神参与乡村文化自信的建设。
花,在乡村各地奉献灿烂。社火大赛,村村有绝招,在“老社火”和“00后”的接续中,“挥舞”出传承与现代的“对话框”;文化大院,如同遍布基层的文化“细胞”,一方载体,鲜活乡村文化;
山花节期间,唱六盘花儿、观百姓村晚、赛乡村篮球,传匠心文创,展山乡巨变,各县(区)推出各具特色的农文旅活动。“花”是诗词的题眼,是画笔的灵感,是透视西海固地域文化的一个浓缩取景框。

山花烂漫,黄土高原的春意在此苏醒。
花,是从心底流淌的歌。以百姓故事为主线,固原市让村民们唱主角,编创排练百姓“村晚”,与山花节相和,呈现如花新景。
从村道的路灯走向舞台的镁光灯,从围着锅灶转到成为舞台“C位”,“村晚”是村民的舞台。
在同心,“四季村晚”已是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特色羊羔肉,三碗五碗吃不够……”喂羊时,村民演员不忘背几句台词;编织手工艺品的空当,找舞蹈搭子练几下动作。
“演出团队根据村庄的特点定制节目单,如秦腔、山花儿、广场舞、社火等,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风易俗等主题,创作小品、快板等作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出。”同心县文化馆馆长李洪波介绍,节目反映农村的生活日常、家庭亲情,让观众很有共鸣,村民自编自导,讲述身边可感可知的新变化。
同框踏欢歌,台上台下,歌声传余音,光亮映笑颜,让每场“村晚”都成为乡村聚会。“我们不只把‘村晚’当作文艺演出,更重要的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心县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心元宵灯光秀现场展示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
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乡村的小径,文化广场上的数字大屏与古树相映。以“村晚”为圆心,村民文化生活半径不断拓展。同心县“村晚”系列活动,还鼓励村民“赶场子”参与农产品展销、志愿服务等工作,并展示当地的民间手工艺、非遗文创等,同时还加深了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演的都是身边事,说的全是家乡话;演的都是“自家事”,看的都是“自家人”。说家乡话,是一种对家乡、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也是一种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方法。当地老百姓说,过去年轻人外出不愿说家乡话,觉得“土”,但随着家乡的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年轻一代拔掉了心里的“穷根”,对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越来越自信。

同心举办的元宵节电音灯光秀。
以本土“土得掉渣”的叙事和演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2024年夏,一部由同心人编导制作、当地群众本色出演的民俗方言微电影《这时那时》上线。仅一周时间,网络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完全就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人和事。”网友纷纷点赞。
“题材平淡却贴近人心,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这时那时》的导演李白是土生土长的同心人。得知同心县委宣传部正在筹拍一部抵制高额彩礼、树立文明乡风的微电影,他主动请缨宣传家乡:“把镜头真正聚焦百姓,就会有人爱看。”
拍摄微电影成了宣传文明乡风、增强凝聚力的又一新载体。同心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群众会主动写剧本、提供素材,还有一些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踊跃出演。
舞台上的光,将一直照亮演员的工作,在艺术与真实中,再现文明新风。
舞台上的光,将一直探照进村民的生活,在传承与创新中,倡树文化新风。
移风易俗,赴约文明新风
泾源县兴盛乡兴明村,村民余连发决定赶一次“时髦”。
2022年12月,余连发的女儿准备出嫁。婚事如何操办,一家人各持己见。女儿余孟丽坚持婚礼简办:“现在提倡婚事新办、仪式简办,婚礼只是形式,幸福最重要。”“一辈子就结一次婚,这事不能含糊。”余连发的妻子有些顾虑,认为“规程”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担心“没面子”。
余连发劝妻子,嫁女儿不是给别人看,不要把钱都花在面子上。再说,儿女成家后还要到城里买房子,还要让他们的娃娃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挣钱不容易,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做父母的,应该顺着年轻人的心意,多为他们的未来着想。“村上也经常宣传移风易俗,咱家也算赶一次‘时髦’”。最终,他们决定女儿的婚礼新办、简办。
这种“新时髦”,在彭阳县孟塬乡赵山庄村已是“老传统”。在赵山庄村,红白喜事宴席标准9年没有升级,“六个盘外加一大碗”是标配。
在赵山庄村村委会,一份落款日期为2016年12月12日的倡议书,被精心装裱并挂在醒目的地方:向全体村民发出“文明节俭、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倡议。其中,关于“红白喜事宴请”的内容尤为细致:“不超过6盘,即两荤两素加两盘干果,主食为一碗大烩菜”。在倡议书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签了上百个村民的名字。
时隔多年,赵山庄村无论是村民收入还是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当初的这份宴请“菜谱”却始终如一,婚宴标配依然是“六个盘外加一大碗”。
2021年,村民张自新的女儿出嫁,邻里随礼每家不超过50元。“婚宴上,每桌4个菜,外加两盘干果。”张自新说,这样大伙儿都没有人情负担,还能团聚、拉近感情。2022年,村民张志俭的女儿结婚,不但未收彩礼,还拿出5万元作为女儿女婿创业的“启动资金”,鼓励孩子们勇敢去外面闯。张志俭“负彩礼”嫁女,不但在女儿女婿心中种下了孝老爱亲的树苗,更在全村传为佳话……
2024年,我区出台《关于持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以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重点区域,践行婚俗新风,建设文明乡风。专项治理以系统思维破陈规、以惠民举措树新风,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更培育了文明土壤。自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全区农村适婚人员登记结婚“零彩礼”“低彩礼”占比63.8%,平均彩礼金额下降35%。
有移除,就有建立;有改变,才有新生。
既尊重乡土文化,也不让陈规陋习阻滞现代转型。宁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筑牢乡村治理的精神根基,守护乡土记忆,创造乡村未来。
(调研组成员:杨宗惠 毛雪皎 马丽 常宽 杨嘉琪 马赛尔)

相关文章:
白洋淀上丨荷花淀里留住文化根脉05-07
武威古浪:深耕红色沃土 激活文旅动能05-07
守望传承,乡音可待塑新韵——西海固乡村振兴路径调查系列之五05-07
同比增长6.4% 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05-06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多维度简介05-03